从“三变”看都江堰灌区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1
来源:四川日报

冬日时节

都江堰灌区的大小渠系

迎来岁修的黄金时段

眼下,随着都江堰灌区“十四五”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的

持续深入推进

灌区水网也将迎来又一次升级


不久前举行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锚定四川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提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水网与交通运输网、能源网、通信网一样,是支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作为灌溉面积达1133.2万亩,服务四川省7市40个县(市、区),惠及2800万人口的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必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11月,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成立满两周年。两年来,都发中心以灌区一体化改革为契机,以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为目标,以“六化”(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建设为路径,统筹推进灌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灌区面貌为之一新。


A用水之变: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灌区用水“不打挤”


“春灌期间,人民渠里的水没有断,用水不仅方便还安心!”近日,谈起近两年春灌用水,中江县黄鹿镇宝塘村村民谭桂琼连连称赞。

中江县地处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的尾水片,来自都江堰的岷江水要跋涉二三百公里才能抵达这里。过去,每到4月、5月插秧时节,上游平原灌区春灌用水“近水楼台先得月”,用水高峰结束后,多出来的水才流向下游的丘陵灌区。如果来水较晚,将会影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栽插和产量。

而去年和今年,都江堰灌区用水“打挤”的情况大为改善,实现平原灌区和丘陵灌区同步插秧,灌区“关秧门”(插秧结束)较常年提前7—10天。


用水之变,得益于两年前都江堰灌区启动的一体化改革。

2021年11月26日,都发中心挂牌成立,都江堰灌区的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一体化改革就是要破除过去分割管理的制度藩篱。”都发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体化改革后,灌区内水资源均由都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采取轮灌、突击供水、错峰供水等措施,确保了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时插秧,打破过去丘陵灌区“田等水”的状况,实现了“水等田、田等秧”的新局面。

特别是2022年7—8月我省遭遇严重旱情期间,都江堰灌区在比2021年同期少引水0.73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实现向灌区多输水0.4亿立方米,为抗旱保供、护航“天府粮仓”发挥了坚强的支撑作用。

今年春灌,都发中心在已形成的供水模式基础上,将经验推广运用到遂宁市安居区,保障都江堰灌区“最后一公里”用水,为安居区顺利实现新增供水量1000万立方米,新增耕地粮食播种面积1万亩,粮食增产50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的“四个1”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作为我省存量水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全省率先完成一体化改革并初见成效,充分印证了水作为线性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B 管理之变:推进智慧水利,从“治水”开始向“智水”迈进


     12月8日,走进都发中心外江管理处崇庆水利管理站,一栋高大建筑内焊花四溅,里面正在进行着墙壁和房顶的装修工作。

   “这是我们利用原有管理用房建设的都发中心智能化电站运行维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预计在明年1月底初步投入运行。”都发中心外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投入运行后,外江管理处的所有渠系电站将进行统一管理,未来整个都江堰灌区内的渠系电站也将陆续纳入。

      为何要将灌区内电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来,都发中心在今年的集中调研中发现,各电站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信息化建设滞后、人均工作量较大、岗位人员不足等问题,于是研究提出了渠系电站智能化改造和集中运维管理思路,以求达到“少人值守、远程监控”的目标,提升电站的整体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提高水能利用率及年发电量。

      都发中心智能化电站运行维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是都江堰灌区在管理方面的一个亮点。不仅如此,都江堰灌区在智慧水利方面“长势”喜人,从治水开始向“智水”迈进,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目前共布设有1200多处视频监控点位,可实现对灌区工程运行实时监测及远程操作,不仅减少了人力工作强度,还提高了效率。此外,都江堰灌区建成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算能力达到236万亿次/秒,不仅更好地服务灌区建设与管理,还可为全省水利行业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与此同时,都江堰灌区以标准化示范灌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发中心结合机构改革和整合发展的需求,制定标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工作专班,确定6大类35项155个考核点,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责任人,明确工作时限,经过全力推进,在组织、安全、工程、农业节水与供水以及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也是都江堰灌区推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都发中心紧盯组织、安全、工程、供用水、信息化、经济六大方面的管理,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灌区创建,形成了160项制度、89项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同时打造了统一站点风貌、档案管理一级达标、安全生产一级达标、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建设五大亮点工作。


C机制之变:持续深化灌区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灌区运行运转


      12月12日一大早,李冲跟几位同事一同驾船在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张家岩水库巡逻,顺便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像这样的日常巡护工作,李冲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开展一次。

     张家岩水库设计库容1492万立方米,当前有效灌面为75.43万亩,主要为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和资阳市雁江区等地提供生产生活、农业灌溉以及生态用水,目前归属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管理。

但李冲和几位同事却不是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的员工,而是来自一家运营公司。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探索形成‘管养分离’的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外面运营公司聘请的。”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启动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管理处在已建成灌区运行运转方面,积极建设“管养分离”样板示范区。

在具体举措上,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结合龙泉山灌区省管工程分布范围广、工程运行时间长、维修养护时间短等自身特点和条件,采用以管理处为核心管理,劳务外包进行日常辅助性运行运转,专业化工程公司承接工程建设的“管养分离”模式。据测算,通过优化人员结构,仅在管理人员成本上,相比传统管理模式,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每年可节约大量财政支出。

     “管养分离”实践,是都江堰灌区体制机制变化的一个缩影。

       都发中心还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坚持以投补水、以旅补水、以电补水等方式持续拓展综合经营,推动构建现代企业发展架构,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与此同时,半军事化管理也是都江堰灌区的亮点工作之一。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人才储备计划,积极探索干部职工选拔引进新机制;同时,以“统一学习、统一着装、统一训练、统一纪律”为措施,全面推进半军事化管理,着力锻造一流水利铁军。

随着机制体制进一步理顺,都江堰灌区各项事业正稳步推进。当前,投资25.33亿元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展顺利,由防汛物资仓库、灌区档案中心、灌区史及水情教育基地组成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也正加快推进;通过制定灌区工程外观风貌提升改造标准,正加快推进灌区管理处机关、7个示范管理站、14个示范枢纽打造,灌区的基础设施提升迈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