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之于巴蜀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08
来源:都发中心

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水典范,2200多年来一直滋润着川西平原的广袤土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功效。都江堰从根本上构建了成都平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格局,是成都平原文化的原动力,都江堰的“治水文化”、“拜水文化”和“乐水文化”,也是巴蜀文化最典型、最鲜明的源泉和特征。



01都江堰治水文化

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思想内核。都江堰治水思想根植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本土哲学。都江堰利用山形地势,坚持顺应引导而不是阻碍对抗,这种基于道法自然的建设方式、臻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将环境内融于工程,且能达到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者,唯都江堰而已矣。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实践原则。都江堰的治水方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时、地利、人和”。都江堰遵循岷江来水规律、水沙运动规律、河道演变规律,把握自然地理及季节特点,灌区水系纵横交织、互连互通,展示出跨越时空的人水和谐共生画卷。

泽被苍生、造福万代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精神动力。都江堰治水文化的精神动力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历代堰工人物心怀苍生,追比禹绩,有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有的励精图治、勇于创新;有的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形成和丰富了李冰精神,成为都江堰治水文化的精神动力。



02都江堰拜水文化

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拜水文化造就了极具地方印记的区域特色水文化典范,对四川人民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李冰创建的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几有再造之功,因此被后世尊为“川主”,受到蜀地民众的景仰和崇拜。在元、明、清等多次大规模移民入川的大背景下,共同的川主信仰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人民的交流融合和整治统一消除文化障碍,并被广泛接受,成为四川人民的身份认同。川主庙分布在四川全境各地,据统计,仅清代和民国新建的李冰祠庙就有180处,迄今在德阳什邡仍有祭祀李冰的大王庙、在阿坝州松潘县有川主寺等。在每年的清明放水节、李冰诞辰等节日中,灌区民众四方云集都江堰,极具仪式感的节日庆典年复一年地维系和加强了人民与都江堰的精神联系。



03都江堰乐水文化

滋养巴蜀人民精神世界

都江堰的乐水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四川人民的精神文化。都江堰创造了“天府之国”,为四川人民带来了总体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催生了四川所特有的饮食文化、休闲文化、民众文化,同时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植入了四川人“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品性基因,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四川人的乐观、幽默和诙谐,全国闻名,这些都是川人达观性格的具体展现;“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俗语,更是川人友善的生动表达。四川人的生活方式令全国羡慕,就是因为巴适安逸,它既包括了对“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的赞美,也包括了“诗情画意”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更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哲学的感悟。